圖片來源:台北藝術節
「倘若一覺醒來,變成機器人了,該如何面對未來的生活?」
台北藝術節實在是有太多表演與活動可以參加了,不免會感到有點難以抉擇,我個人認為這次一定要參加的就是由日本青年團導演平田織佐(平田オリザ)與大阪大學機器人劇場計畫的第六部新作《蛻變-人形機器人版》,8月6日至8月9日將在台北水源劇場上演。
本部戲是編導平田織佐改編知名作家卡夫卡的《蛻變》(亦譯為變形記),在小說原著中,男主角葛雷戈一覺醒來後,變成一隻諾大的蟲子,然而在平田導演的設定下,竟成了一個終日臥於床褥、無法動彈的機器人,家人從一開始的震驚不安到試著接受,而葛雷戈也不斷地思考,自己到底變成了什麼?在雙方日常的對話中,彼此不停地確認─這臺機器人究竟是誰?當失去了身體的形態,卻有著如人類情感與記憶的機器人,該如何明確劃分兩者間的界限?此為平田織佐持續深究的問題:「人的存在,與機器人的存在,到底有何相異之處?」
在原著中,家人因無法接受葛雷戈變成一隻怪異的大蟲子後帶來的困擾,而日漸變得冷漠,甚至產生了棄絕的想法;而在新版中成為機器人的葛雷戈,卻相對幸運地獲得家人的包容,也由於機器人可以與家人溝通,才能恢復雙方的情感,即使較原著溫暖,仍帶出了新世代的存在寓言─勞動、戰爭與人的本質。
《蛻變》原著發生於20世紀初期,而《蛻變-人形機器人版》則設定於近未來的一場戰事中,大量的難民湧入居住的環境中,機器人與難民因可取代當地居民的工作,成了人們排斥的標的。劇中的難民房客,成了隱喻的催化劑,帶出了當代的諸多課題:面臨罷工裁員的父親、失業的妹妹、於難民營當志工的母親、以及失去勞動能力的機器人哥哥葛雷戈,即使機器人被發明之際,便是用來取代人類的勞動,甚者成為人類戰爭工具的打手,然而葛雷戈的設定中,卻完全除卻機器人的本質。而發現家中藏了機器人的房客,無法接受葛雷戈一家人將機器人視為自己的兒子,最後被趕出家門。充斥著矛盾情緒的他們,留下了似人非人的兒子,卻拒絕了外來的難民,在日常的對話之中,帶出戰火下人類的的殘酷本質。對平田而言,若是戰爭使用機器人,帶出人類的戰爭便沒有結束的一天,希望透過這樣的背景設定,帶出人類的愚昧。
我很喜歡這個作品的題材,探討的機器人問題事實上離我們人類的未來生活不遠,又有諸多的反思之處值得我們在觀影之後深思。
購票活動資訊》http://bit.ly/1DmfdlN
圖片來源:台北藝術節
劇中另一亮點,為曾演出電影《紅色情深》、《雙面微若妮卡》的坎城影后伊蓮.雅各(Irène Jacob)擔綱女主角,飾演葛雷戈的母親。伊蓮具有電影演員、劇場演員、爵士歌手等多重身分,參與此次《蛻變-人形機器人版》的演出,對她而言,首要的挑戰便是不同文化的情感表達方式,而劇中討論的並非只是變成機器人的男人,如何面對他的家庭,而是當兒子變成機器人時,家庭該如何重組?對她而言,與機器人對戲是令人興奮的經驗,如同和偶對戲,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機器人的節奏,即使劇情設定於2040年,有著很奇幻的未來感,然而戲本身始終緊扣著「人性」的核心。
圖片來源:台北藝術節
自2009年,平田織佐與大阪大學開啓機器人劇場計畫以來,不斷以各種角度思考機器人劇場,希望可做出「感動人心」的機器人,在過去的作品中,機器人皆富含著人性,借由機器人與人類的對話,探索生命與本質,於機器人與劇場之間,探究荒誕或存在主義。在《蛻變-人形機器人版》劇中,更是貫穿著這樣的思考:不斷工作,對於生活沒有任何感覺,活得像是機器人的父親;同時擁有機器人的身體與人類思考能力的兒子,卻擔心自己會如機器人慢慢失去情感;無法誠實說出兒子情況的雙親,只能用「植物人」這名詞對外人訴說的荒謬。如同平田織佐所說:「我們人類,是無法證明自己與機器人差別的荒誕的存在。」
身為機器人之父的石黑浩教授,在《三姊妹—人形機器人版》中,人形機器人育美擁有與真人如出一轍,驚豔全場,然而於《蛻變—人形機器人版》裡,男主角葛雷戈僅留下似人的面孔,四肢與軀幹則成了機器人的機械結構,導演平田織佐表示:「此次機器人的軀殼,是委託石黑浩教授以作品為概念,從此題材思考完成。這一次的挑戰是,要從外表上看來很清楚發現是機器人,但也要能讓人感受到相似於人類的部分。」
高度精密的人形機器人,是透過電波操控移動,因此涵蓋電磁波的電子儀器,皆會影響機器人的演出狀態,為維護演出品質,演出團隊比照航空飛行標準,將要求觀眾於觀看時將手機、筆記型電腦、平板電腦等各式擁有WIFI設備以及電子鬧錶等會發出光與聲響的電子儀器關機,使演出順利進行。
對平田而言,《蛻變-人形機器人版》將人類的荒誕與存在,清楚地展現在觀眾面前:「我們或許會在此,與嶄新的他者面對面也不一定。」再度於臺灣上演的機器人劇場,此次也藉由機器人之口,重新思索人的存在狀態。
|
|
|
|
|